陈楠制作的甲骨文立体贺卡。
图为陈楠作品《中轴线》创意过程。 本栏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沉睡数千年的古老文字“甲骨文”,会幻化出怎样的惊艳?或许在陈楠的工作室就能找到答案。
走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楠教授的工作室,仿佛看到了一个琳琅满目的甲骨文“博物馆”。制作精美的甲骨文镂空屏风、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甲骨文海报、融入现代工业风的甲骨文装置模型、妙趣横生充满创意的甲骨文字画……在满架的文献典籍之间,随处可见各种甲骨文设计作品。
然而,陈楠热衷甲骨文研究创作并非偶然。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期间,他就着迷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现代设计理念,开始从汉字中寻找艺术设计创作的诸多灵感。
1999年前后,他开始了“数字化甲骨文”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彼时,这一领域还很少有人问津。
“相对于其他文化来讲,许多人对古文字学存有高深晦涩的刻板印象,对于神秘的甲骨文有点敬而远之。”面对重重困境,陈楠并未退缩。
在长期的研究中,他查古籍、访古迹、询专家,天马行空的思路在手稿本上积累得越来越厚。
结合现代设计的新视点,终于摸索出一条通过数字化呈现的手段,挖掘提取古老的甲骨文字间具有数学之美的秩序与韵律,他在学术界首先提出“格律设计”的设计方法论,并以此作为活化设计甲骨文的概念指导。最终,一个具有现代活力的新甲骨文字体跃然纸上,并开发了一系列文创衍生作品。经过18年的不断摸索,2017年,他设计出全球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汉仪陈体甲骨文”。
研究与创作的过程伴随着艰辛与喜悦,但他却始终乐在其中:“汉字传承数千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艺术工作者、设计师有责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随着甲骨文表情包的“横空出世”,古文字再一次被赋予了新的活力。“智绘甲骨”项目将甲骨文的文化传播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最新科技相结合,在人机交互中感受穿越三千多年的古文字传奇体验。制作文创周边,蜡染丝巾、立体贺卡、新年日历等,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有温度的连接”。这些在陈楠工作室中似乎都得以实现。
陈楠努力推动IP设计在设计实践与教学中的位置,致力于将古老的文字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正如他所说:“汉字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符号,应该让汉字承载的中华文化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出于研究甲骨文的需要,陈楠曾无数次去殷墟参观采风,他亲切地称安阳为“第二故乡”。
今年,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而新馆徽的标志设计正是出自陈楠之手。标志图形中饱含了他对于古文字之美、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语言的热爱与心力。
每次来河南,陈楠都有不同的体会,“这里最迷人之处是,能让你如穿越般进入文化与历史的叙事情景。”他表示,希望以后能在这座文化研究和艺术设计的宝库中吸收更多的养分、探寻更多的创作灵感。
从“冷门绝学”的无人理解到甲骨文研究成果的火爆“出圈”,陈楠称自己是幸运的:“走上了这条艺术创作之路,既有偶然性又充满必然,我觉得甲骨文像是一台三千年前的摄影机,记录下古老的神秘意境,通过它就像真实地触摸到了历史,破解了那些沉睡着的文明密码。”陈楠说将一直在甲骨文艺术传播的路上探寻。(记者 王曦辉 梁莹莹 李向华)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宏观经济杂志社 信用中国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用河南 人民网河南 新华网河南 央广网河南 中国网河南 光明网河南 国际在线河南 凤凰网河南 中工网河南 映象网 中华网河南 大河网 和讯河南 国搜河南 网易河南 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