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当记者在郑州大学文学院门口见到齐航福时,他背着一个双肩包,风尘仆仆地走来。
今年49岁的齐航福,是“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郑州大学汉字文明中心特聘教授,也是郑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河南省文字学会会长。多年来,他与郑州大学汉字文明中心的专家们致力于甲骨文研究,承担了30余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编纂出版了《甲骨春秋——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汉字之光》《河南藏甲骨文集成》等一系列专业书籍和《课本里的汉字探秘》等甲骨文基础知识丛书,让晦涩难懂的甲骨文走进“寻常百姓家”,增强广大读者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鼓励更多民间甲骨藏品浮出水面
文字是文明的基础,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自源文字体系,经过较长时间的孕育过程,至少在甲骨文时代,汉字已进入成熟阶段。
“现在学界对于甲骨文的研究主要包括语言研究和利用甲骨文进行历史思想文化研究。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古文字的语言学研究,近年来主要围绕甲骨文原材料的整理、河南的古文字资料等开展研究。”齐航福说。
“目前已知的甲骨文约有16万片,国内除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外,河南博物院、新乡市博物馆、安阳博物馆、开封博物馆,以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省社科院等也有收藏,但大部分都还集中在民间藏家手里。”齐航福说,“很多民间甲骨藏品情况亟待了解。”
2023年,由齐航福主持的“河南公家和民间藏甲骨的整理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郑州大学也成为河南省唯一获得此类项目立项的高校。
齐航福认为,应该摸清家底,鼓励更多民间收藏家的藏品浮出水面,以便留下宝贵的资料供学界研究。目前郑州大学已与多位民间收藏家建立联系,争取获得更多珍贵的研究资料。
推广普及汉字文化 让甲骨文研究后继有人
为了让更多人走近甲骨文,郑州大学汉字文明中心非常重视古文字特别是甲骨文文化的普及推广工作。
2020年,该中心李运富、黄锡全、齐航福三位教授,苗利娟、刘风华两位副教授等编著的《甲骨春秋——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布。
2021年,郑州大学入选第一批“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名单,凝聚全省研究力量从事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为了让这门‘冷门绝学’‘后继有人’,郑州大学成立古文字特专班,首届共有14名学生,其中6人取得保研资格,5人考研喜获佳绩,1人留学,共计12人读研深造,升学率达到85.7%。”齐航福自豪地说。
为培养中小学生对汉字的“感情”,让他们通过了解甲骨文做到“写对字”“写好字”,齐航福和多位甲骨文专家学者参与河南省甲骨文知识“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从甲骨文专业知识和活化利用等角度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整理分类 摸清家底 加强数据库建设
“做好汉字起源研究等工作,我认为:首先,应将河南古文字资源进行普查、整理与分类集成;其次,重视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将文字发展置于历史长河来考量;最后,加强相关的计算机与数据库建设。”对于如何保护好河南的这张“文化名片”,齐航福如是说。
近年来,推动河南由汉字资源大省向汉字研究强省迈进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齐航福认为,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学术资源库与数据库,免费开放给社会和学术机构使用,实现资源共享。要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推出一系列具有学术影响力的精品力作,积极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发展自身、服务社会的双赢。(记者 莫韶华)
原标题:齐航福:将甲骨文打造成河南“金字招牌”(了不起的甲骨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宏观经济杂志社 信用中国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用河南 人民网河南 新华网河南 央广网河南 中国网河南 光明网河南 国际在线河南 凤凰网河南 中工网河南 映象网 中华网河南 大河网 和讯河南 国搜河南 网易河南 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