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主题宣讲活动陆续在各地举行。
宣讲过程中,宣讲人员从劳动与技能成才、红色故事、工作历程等角度切入,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工作经历和所见所闻,话初心,谈感想,抒情怀。宣讲,展现了劳动者坚强、勇敢、担当、奋进的风貌,引导广大职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和弘扬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唱响劳动光荣、奋斗伟大的主旋律。
宣讲,是语言传播的一种形式。宣讲是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方式的公共传播活动,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语言传播的一种交际活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宣讲这一语言传播艺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以有声语言引领提高全民族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引领高规格高标准的语言传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有声语言,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广泛使用的一种传播工具,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承,传播着民族文化,展现着民族精神,有声语言的发达程度,是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语言和审美的文化精粹,为语言传播活动奠定了良好的语言文化传统。儒家经典中论述的“有德者必有言”“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辞达而已矣”。中国古典哲学与文化观念中,很早就认识到了语言与道德和情感的关系,语言传播的价值与意义,语言传播的性质,任务与基本要求等问题,并树立了追求真情,遵从事实,弘扬美德,促进文化传播的语言文化价值观,这对当代语言传播艺术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据史料记载,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通过歌唱、舞蹈、说白等一系列的方式,祈求达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目的。根据《周礼》的记载,在周朝,这类官员有大司乐、乐师等。这些专司礼乐的官员,一方面充当着教育者和传承者的身份,负责将音乐和文学的相关知识教授给世家子弟;另一方面担负着执行礼乐的职能,当需要举行祭祀、宴请等活动时,也要肩负起统筹规划的责任。众所周知,在封建王朝,一切涉及礼乐事务,历朝历代都会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就周朝来说,“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等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乐事活动中,演奏的曲目不同,曲目的顺序不同,甚至连乐工的人数和站位等都有着明确的要求。将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负责整场活动的乐官将会向在座的所有宾客宣布演出的开始,并号令乐工们开始演奏。由此看来,当时的这些礼乐官员已经肩负起了语言传播、传承文化的责任。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并且始终以自己的优秀文明成果惠及周边乃至世界的人民,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积极的重要贡献。当前,我国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一项重要内容。在不断创造现代化的物质财富、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优秀的语言传播者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培育良好个体品德和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德”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有重要意义。没有强大的道德支撑就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也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和民族。这也要求在语言传播的过程中,要传播真善美,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为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提供了连续、稳定、可靠的精神根基,同时也把涉及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与中华文化历来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理念相一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重要内涵。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以及媒体形式的变革使人们的语言传播发生了重要变化。首先,人们语言传播的方式变得丰富,以前普通大众的语言交流方式主要是面对面口耳相传,现在时空局限被彻底突破;其次,短信、微信及其他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语言传播的机会空前增加,语言传播几乎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这些变化无疑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其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语言不规范、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等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坚定不移地推广好普及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于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史传承和文化认同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当今时代,语言传播还被赋予了提高人们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意识水平的重要职能。因此,语言传播者应立足实际,用“小故事”讲“大奉献”的以小见大方式,讲述责任和担当,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凝聚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从而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全媒体时代,传播活动已不限于传媒领域内,职业传媒人与非职业传媒人的边界彼此融合,专业传播活动与非专业传播活动互相补充,共同改变并丰富了全媒体领域内乃至全社会的语言传播形态。在参与语言传播活动中,要通过身体、语言和思维的协调,更有效率地接受和累积信息,进而加深对语言传播活动主题的认识和理解,在塑造文化传承现代价值上,具备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通过开展语言传播活动,一方面可以挖掘与诠释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广泛深入地领悟中华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可以让感人的故事和优秀的文化得到更广泛传播,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通过声音语言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语言传播要做好理论实践相结合。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原则之一,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语言传播活动中,不仅需要从理论上、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贯通起来,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增强引领力、号召力、凝聚力,推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群众适应的思维方式、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用日常的语言文字、贴近生活的话语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切合人民群众的生活所需和美好期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对当下社会的价值观塑造和文化自信的推进提出了新要求。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正在引领时代变革潮流,开启无限可能。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平台与社交媒体开展语言传播与文化互动,要适应社会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加快提升主流媒体网上传播能力。一是语言传播工作要不断完善和利用公共网络体系,切实维护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发挥好语言传播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二是充分利用好数字平台与社交媒体短、平、快的特点,将语言传播内容精粹化、凝练化,创新语言传播形式,进一步提升语言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三是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充分利用数字平台与社交媒体扩大宣传面,将更多语言传播的优秀案例推广到广大群众身边,驰而不息推动语言传播事业创新发展。(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祝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宏观经济杂志社 信用中国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用河南 人民网河南 新华网河南 央广网河南 中国网河南 光明网河南 国际在线河南 凤凰网河南 中工网河南 映象网 中华网河南 大河网 和讯河南 国搜河南 网易河南 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