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教育数字化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受益者、参与者、建设者,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软实力,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实现全民终身教育的重要支撑。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关键期,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已成为高校重要工作。
完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立资源保障和更新机制。数字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建设是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前提条件。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要加快数字校园建设,完善数字技术设施设备,从基础建设上推动高校教育数字化进程。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数字化管理和评价系统,支持各种教学和管理活动。数字化管理和评价系统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实现教学管理的动态化和精细化,还能够运用数字化评价工具,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评价和指导。在资源建设方面,教师既是资源的消费者,也是资源的建设者。数字化资源向教师提供服务,同时教师也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提供智慧。高校要打破技术壁垒,实现数字资源云端共享,同时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高校应在现有的课程资源库的基础上,组织各学科教师与专业团队共同建设一系列数字化精品课程,实现课程资源持续更新和优化。
升级教师培训渠道,建立一体化培养体系。科学有效的师资培养模式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助力器。为此,高校应结合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基于本校的数字化建设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师数字素养培养方案。同时,调研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明确教师在教育数字化时代的专业发展诉求,有针对性地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地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关注教师对技术的使用和学习,如数据采集、分析与应用,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教学设计等。依托真实教学场景对教师进行培训,以减轻教师面对数字技术时的困惑和焦虑。教师培训不应止于知识输入和观摩观赛,而要将学、练、思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体化培养体系,鼓励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内驱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平衡好“变”与“不变”,统一好“经师”与“人师”。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为高校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资源和专业发展机会,也倒逼高校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手段、优化教育模式。层出不穷的新技术给师生关系、教师角色和教师素质带来了更多的挑战。高校教师要深入思考教育活动中“变”与“不变”的统一关系,正视和保持自身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首先,“变”的是教师角色。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下,教师从传统的“教”转变成现在的“导”,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和人生规划,传授学生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逐渐成为学生的学习促进者和成长引导者。其次,“变”的是时代要求。以技术赋能教学全过程,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是时代给教师提出的必修课。在使用智能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历“想用、能会、会用、用好”四个上升阶段,在不断学习实践中融合好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运用教育技术理论和工具进行教学设计、组织与评估,弥补知识与技能的有限性。最后,“不变”的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数字化教学活动中,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经师”角色或许将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人师”的角色是无可替代的。教师要投入情感和思想,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塑造其内在品格和外在品行,引导其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
坚持“数字向善”,发展有温度的数字教育。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责任是以人为本,为教育服务。技术赋能教育由来已久,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问世,为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数字化教育带来了平等地获取教育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机会,同时也衍生出诸多伦理风险。但是,新技术的发展已然势不可挡,与其过分担忧,不如主动应对变革。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意识,明确使用人工智能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学生发展,不能为了使用而用。教师只能利用智能技术获取与教学相关的数据,并且只能将数据视为开展教学的参考。另外,教师要辩证地看待数据,不能唯数据论,要结合数据与课堂真实情境评价学生的发展。机械化评估只会剥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成为被动的学习者,而非积极的探索者。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工具性,只有正确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工具地位,才能更好地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工具作用。高校教师还要积极关注不能被技术和数据所评价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展现出人工智能所没有的人文关怀,将温暖的人性浸润到数字技术中,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全面融合,发展有温度的数字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周口师范学院 常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宏观经济杂志社 信用中国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用河南 人民网河南 新华网河南 央广网河南 中国网河南 光明网河南 国际在线河南 凤凰网河南 中工网河南 映象网 中华网河南 大河网 和讯河南 国搜河南 网易河南 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