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推进“e境通”国家试点提升 境外人员在华生活便利度
湖州市以境外人员持有出入境证件在国内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卡点堵点为改革突破口,打造“e境通”服务品牌,研发身份核验软硬件系统,破解境外人员在银行、电信、住宿、交通等实名制领域核验手段缺失难题,推动办事效率大幅提升。目前,已涵盖全市各类办事场景43个,在全市各国有银行、接待外宾较多的宾馆等100余家单位推广应用。
1“技术+平台”数字赋能,实现证件自动核验
一是研发识读技术。针对境外人员身份核验渠道缺失、涉外业务办理不顺畅的难题,研发专业阅读机具,快速识读核验150多个国家的护照以及港澳台通行证、永居证等证件,准确率达99.5%。
二是开发核验平台。建设具有“实人+实证”双重认证功能的“e境通”身份核验平台,将相关功能模块嵌入全省涉外婚姻登记等10余个系统,从实体和程序两个维度为境外人员身份核验提供系统支撑。
三是推进数据合规。在核验过程中,对境外人员身份信息进行前端脱敏去标识处理;完成核验后,以反馈单形式输出结果,并生成防伪二维码和水印。截至目前,已归档核验身份信息2.5万条,出具防伪反馈单1560张。
2“政务+公共”双侧发力,拓展服务应用场景
一是政务服务顺利落地。出台《关于在全市全面推行出入境证件便利化应用工作的实施方案》《在湖境外人员身份证件便利化应用九项举措》,推进项目在各政务服务场景顺利落地。目前,系统已在全市公安、民政、公积金、市场监管等15个政务服务场景应用。
二是公共服务协同推进。加强对各大银行、医院、旅馆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指导,输出强大的身份核验能力。如,在全市商业银行推广境外人员办理银行卡等业务时快捷核验,在电信行业实现快速高效开户业务办理,医院门诊卡开户从原来单个需要5分钟以上缩短到45秒内。
三是个人应用逐渐拓展。通过“线下采集、线上核验、全网共享”模式,建立来湖境外人员身份数据库。在湖境外人员扫描“湖州码”后,即可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领域享受等同本地居民的便捷服务。目前,“湖州码”申领数已达550多个。
3“线上+线下”一体推进,推动服务提质增效
一是线上便捷办。在“浙里办”上线境外人员实名认证功能模块,累计服务650余位来湖境外人员。搭建“境馨在线”出入境网上办事平台,办理涉外国人业务1200余件次。
二是线下温馨办。设立外国人工作“一站式”服务专窗和“为企服务专窗”,实现外国专家工作许可与工作类居留许可“数据共享、一窗办理”。今年,累计为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一对一办理永久居留证、二年以上长期签证证件共计620人次,发放国家移民新政宣传册2000余份。
三是入企高效办。整合外资、外贸企业出入境需求,推出加急办、容缺办等增值服务,为企业出海抢单、商务洽谈等活动提供便利。为急需入境从事投资创业、安装维修等活动的外籍人士,提供口岸签证申请代转等服务。目前,已为企业和外籍人士加急办理出国境、签证证件700余份。
杭州市西湖区:打造“警企服务特色专区”推进公安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
杭州市西湖区聚焦企业反映的办事难、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积极打造“警企服务特色专区”,构建公安助企服务网格,实现公安政务事项“集中办、移动办、承诺办、就近办”,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1 软硬兼施,建优助企服务特色专区
一是优化政务大厅功能。以“优化动线,分流办事”为原则,将原公安办证大厅分为“个人和企业”南北两侧,北侧改建成“公安助企服务专区”,纳入户籍、流动人口、治安、出入境、交警等涉企事项101项、增值类服务16项,今年共办理涉企事项77034件。
二是建设“助企惠客厅”。将原会议室优化改造为“助企惠客厅”,作为“专区”的延伸,为辖区重点企业及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线下政务服务。
三是健全部门协同机制。区公安、审管办、企服中心等部门联动,对“助企惠客厅”收集到的需求,公安部门可传递至其他相关部门,按照机制明确的流程,“短平快”高效处理。
2 需求导向,丰富公安助企服务举措
一是推行“承诺办”。探索在部分公安审批事项中,推行“告知承诺制”,大幅缩减企业办证时间。比如,《特种行业许可证》审批中,实施“先发证后踏勘”,审批时限从20个工作日缩短为“受理+审核+发证”24小时内完成。
二是推进“上门办”。研发上线全省首台出入境证件信息离线采集设备,企业可通过线上预约,由助企专员携带离线采集设备上门,实现出入境证件“上门办”。
三是助力“零次跑”。依托警企联络官制度,深入推进公安领域“一件事”改革,助力群众和企业办事“零次跑”。比如,推行企业赴港澳商务行“一件事”改革,对赴港澳开展商务活动的企业备案、个人签注、通行证办理,实行“一件事”联办,并开辟绿色通道,变企业跑为警企联络官跑,累计为59家企业、180余人次实现快速商务出境。
3 质效双提,构建公安助企服务网络
一是布局公安助企基层点位。统筹规划建设全区公安“15分钟”政务服务矩阵,在12家派出所窗口和涉企警务站(室)投放公安助企服务元素,组建11支“助企小分队”,开展咨询宣讲150余批次。
二是建设特色助企警务站(室)。将三墩镇云谷警务站打造成为全区首家集户籍、流动人口、出入境等领域公安政务警务于一体的特色涉企站(室),覆盖超2万余人次。
三是完善公安助企网办机制。聚焦网上办理居民身份证、流口居住证、出入境证件,加大涉企宣传力度,推出“出入境办证全域通约”便民措施,让群众享受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办”。推广“一窗通拍、全域运用”,实现多部门、多场景下的照片共享应用。
杭州市萧山区:打造 “助企云站”品牌助力营商环境最优区建设
杭州市萧山区坚持数字赋能,创建资源高度整合、信息高度汇聚、效能高度集约的“助企云站”体系,推动公安政务服务领域系统性重塑、整体性变革,助力提升风险防范能力。2023年以来,通过“助企云站”累计排查出风险隐患13类,打击侵企案件127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44人,挽回经济损失5.25亿元。
1 推动流程重塑,打造“一站式、全流程”助企服务专窗
一是推动事项全量进驻。依托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助企专窗,实现涵盖行政审批、培训、预警、咨询等121项对企综合服务内容全量进驻。设置以来,专窗月均办件量达76.65万件,满意率达99.85%,警务效能提升30%。
二是推进审批全程重塑。推出“赛展会”审批“一件事”联审联踏改革,实现赛会审批全流程重塑。审批端,明确分层分级标准,审批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提升审批效率80.8%;审核端,部门联合上门踏勘,实现“即审即改”。
三是实现办事多跨协同。建立跨警种“内循环”和跨部门“外循环”机制,打通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等8个部门业务流、数据流,统筹推进涉企服务事项一窗受理、流转、协调、反馈。目前,已贯通辖区内各警种业务,累计派单217起、协同上门服务及联合踏勘1986次,今年跨部门解决重大涉企问题138个。
2 坚持问题导向,构建“清单化、标准化”助企服务模式
一是梳理转化清单。建立定期联络、任务流转、警情通报、权益联保、信息联通、工作闭环六大机制,将今年走访企业收集的72个问题转化“服务清单”,以《“一企一警”服务联络单》形式挂号销号、处置清零。
二是明确防范标准。深度研判企业经营存在的风险隐患,划分风险隐患等级,明确处置关键环节,标准化指导预警防范、引导风险评估、帮扶漏洞修复、回溯风险隐患、上门体检修补,帮助企业减损挽损。今年前三季度,修复企业网络漏洞2.2万余个,助企挽回经济损失1.85亿元。
三是建优服务驿站。在衙前镇试点打造警企共建品牌“企联会”服务驿站,着力建设一个数字模型、一个服务驿站、一支联勤队伍、一套运行机制,搭建一张由公安、企业及相关综治力量共同组建的企业安全防护网。今年,驿站共处置企业内部警情130余起,非警务事件100余起。
3 强化数字赋能,建设“直达式、多维度”在线服务平台
一是一键问需。打通公安智能勤务平台和区级红领通平台,在PC、微信、支付宝三端开通登录功能,为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入口。目前,企业用户达1667家,受理并解决企业咨询及需求2838条。
二是多维“体检”。综合规范经营、经营风险、员工管理、内部管理、综合治理五大维度100余个“体检”指标,构建多维立体企业画像。运行以来,累计识别预警企业经营风险隐患60余条。
三是“云站”赋能。基于“助企云站”大数据体检画像,形成助企“标准件”,将警务团队、综合执法队、网格员和各职能部门的操作标准化,便于基层统筹执法检查。今年,累计依托“助企云站”组织开展联合检查2127次,跨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率达88.23%,监管纠正率达25.24%。
杭州市余杭区创建新居民“一事双网”模式做实做优公安政务服务
杭州市余杭区聚焦辖区非余杭户籍新居民人口基数大、流动性强、落户门槛高、办事模式不够简便等痛点难点,创新提出“双网融合·一件事服务”理念,构建新居民“雷达网”、“服育网”,整合跨部门跨警种业务,持续优化公安政务服务,破解地区“育才留才聚才”难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1“一件事”集成,人才办事提质效
一是打造“一平台”。建设“新居民(人才)一件事”集成办事平台,进驻户籍迁移、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37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平台”办理。目前,累计扫码使用3万余次,完成业务联办3000余次。
二是共享“一时间”。针对人口信息跨部门流转存在时间差,打通“新居民(人才)一件事”平台和医保等相关系统接口,第一时间流转共享申请人信息,由人口管理职能部门直接完成背书,填补数据流转时间差,办事总耗时下降70% 。
三是推出“一次办”。精准研判高频服务场景和多类群体画像,梳理跨部门业务办理需求,推出“一次办”服务清单,由公安窗口统一完成导办,从逐个申请、逐个提交变为同步申请、一次提交,实现群众跑动次数下降100%、材料重复提交率下降100%。
2“两张网”联动,人才服务升能级
一是构建“雷达网”。通过就业招聘会找人才、技能认定企业要人才、数据后台寻人才等形式,全量掌握辖区新居民情况,并直接纳入新居民服务库。目前,“雷达网”已探测到11万余新居民。
二是共织“服育网”。靶向定位新居民就业企业,邀请企业HR共同建立新居民培育服务群,构建“1+8+N”(1:公安;8:相关常驻职能部门;N:企业HR)“服育网”。目前,“服育网”累计覆盖辖区新居民5万余人。
三是融合“两张网”。紧扣毕业招工、入学入园等重要节点,发挥“雷达网”找人才和“服育网”送服务作用,为新居民提供伴随式集成服务。比如,按需提供上门政策宣讲、一对一政策解答等服务,在新居民孩子入学、积分落户、补贴申领等方面提供帮助,让他们感受尊技重技浓厚氛围,推动以服务帮企育人留人。
3“三联动”聚力,多跨协同开新局
一是助推跨部门互助。建立跨部门业务互助、信息互通机制,定期召开以公安常驻,审管办、人力社保、医保等部门响应参与的“一事两网”联席会议,做好新居民“面对面”服务群日常工作。目前,跨部门共建新居民服务群13个,完成政策问答、导办179次。
二是助推多警种协同。由公安政务服务中心牵头,联动治安、户籍、出入境等警种力量,共同做好“一事两网”落实。目前,建成由属地派出所政务窗口为支点的“新居民(人才)一件事”办事窗口13个,跨警种联动访企37次。
三是助推政企合作。以“双网融合·一件事服务”为桥梁,紧密公安与企业合作,组织召开“问计于企”恳谈会38次,闭环处理企业需求258次。
温州市鹿城区实施群众性活动“益企评”改革打造活跃商圈新模式
温州市鹿城区针对群众性活动安全风险突出、中介安全评估流于形式、政府部门缺乏联动保障等问题,实施群众性活动安全“益企评”改革,为活动举办提供法治化、套餐式、一条龙服务保障,实现减时间、减材料、减跑次、减环节,审批时长从15个工作日缩短至1个工作日。
1 强化多跨协同,建立标准化制度体系
一是厘清主管责任。按照类型、规模、频次等维度梳理群众性活动图谱,明确“一类活动一部门牵头”,比如,市集类、展会类活动由商务部门牵头,演唱会、体育赛事类活动由文旅部门牵头。
二是编制标准文本。制定“四清单二指南”,即全流程部门职责清单、服务清单、材料清单、联系清单,对内工作指南与对外办事指南,确保办理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实现企业群众办事更加便捷。
三是多跨解决问题。建立集问题反映、流转、解决、反馈、评价于一体的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推动业务主管部门、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市区两级联席会议为企业纾困解难。今年共破除政策性、机制性难题6个。
2 强化科学管控,建立自助式评估体系
一是“全谱系”管理。将群众性活动管理范围从大型活动拓展至全类型,根据活动规模实施分类评估管理,按照大、中、小三类规模,分别开展“机构专评+联合会商”、“企业自评+公安审批”、“企业自评+公安备案”。对常发性活动实行“一次评估、多次复用”,如每年举办6次的大型家博会,只需对当年第1次家博会进行安全评估,年均可节省评估费12万余元。
二是“智能化”自评。开发上线包含112个风险点及336项对应整改举措的全要素安全自评系统。中小规模活动筹办前,企业线上勾选、填空后,即可一键获取包括隐患排查、风控建议等在内的风险评估报告,作为自评参考。
三是“承诺制”兜底。健全自评征信、承诺背书、黑白名单等机制,企业自评后,公安实施现场勘查确认,对主观忽略、轻视、隐瞒活动风险的企业及第三方机构,增加安保成本、取消自评资格,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安全主体责任。
3 强化减负增效,建立增值化保障体系
一是服务做“加法”。归集分析企业高频需求,梳理12条增值服务举措。比如,公安部门推出活动“急救包”,能按场景快速处置可能造成举办方重大损失的突发事件,今年累计为企挽回损失近100万元。
二是监管做“减法”。列出各部门监管事项清单,实行“联合一次查”等制度,做到“清单之内必保障,清单之外不扰企”。
三是效益做“乘法”。以群众性活动为枢纽,配套建立融合发展联席会议、产业联动、发展报表、发展评价4大保障机制,成立文商旅融合工作专班,构建“食宿游购娱展演”于一体的消费闭环,让活动参与者留得下来、消费起来,今年累计直接拉动消费近5亿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宏观经济杂志社 信用中国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用河南 人民网河南 新华网河南 央广网河南 中国网河南 光明网河南 国际在线河南 凤凰网河南 中工网河南 映象网 中华网河南 大河网 和讯河南 国搜河南 网易河南 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