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河南3月14日电 2024年,许昌市公共资源交易系统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数智化建设为引擎,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主线,实现交易效率、公平性与服务效能全面提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年共组织进场交易项目1246个、1815宗,成交1648宗,成交金额293.17亿元,节约资金6.38亿元,增值金额1.02亿元。
创新评标方式,交易质效更加显著。创新推出市域一体化评标,统筹全市交易场所、项目、专家等资源,实现“专家选座式”就近评标,评标场地精准预约,评标专家就近选择市县两级交易中心任意评标区域参与项目评标。参与评标的专家纷纷表示,该方式不仅提升了评标的公平性、公正性,还为专家提供最大化便利,节约了招标成本。实施“双盲+分散式”评标,为公共资源交易注入“科技+制度”双引擎,实现投标信息“不可见”、专家身份“不泄露”、评审过程“零接触”,以全流程透明化、数智化的管理实践,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新标杆。2024年全年节约资金同比上升35.3%,根据抽样对比,每百个项目投标企业数量上升28.2%,质疑投诉同时大幅下降,市交易中心实现零投诉。
提升服务效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积极打造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胖东来式”服务,紧紧围绕公共资源交易主体需求,通过为公共资源交易配置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不断提高交易主体的便利性、满意度和获得感,助力项目提速增效。创新推出“交易员”制度,将进场项目交给“交易员”负责,主动靠前服务,全程陪办,跟踪服务招投标项目全过程。持续降低CA数字证书办理费用,与第三方CA公司反复沟通,推动许昌市介质CA办理费用从800元/套降至500元/套,同时上线移动CA功能,实现手机扫码登录系统、签章等操作,费用降至300元/年,极大地降低了企业负担。
完善制度机制,公平公正日益凸显。建立招标采购文件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要求招标人在发布招标文件前提交公平竞争审查情况,自实施以来,进场交易项目全部开展公平竞争审查,企业对招标文件的质疑明显减少,招投标活动更加公平高效。建立现场勘察制度,项目进场前实地查看工程建设项目现场情况,掌握项目的基本情况,协助招标人更好地开展招标工作,防止出现未招先建问题。创新实施交易现场“五个不见面”,即投标不见面、开标不见面、评标不见面、监督不见面、见证不见面,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规范交易活动,实现交易环节“零障碍”、业务办理“零跑腿”、交易服务“零距离”、交易“零成本”,提升公共资源交易配置效率和效益。
加快平台建设,数智化水平显著提高。以平台升级改造为契机,聚焦数字化、智慧化、一体化、便利化,加快建设集交易、监控、服务、信用、预警、评价、投诉及处理于一体的数字化综合交易平台,打造覆盖全市、全链条、全要素的公共资源交易“一张网”,自2024年8月上线试运行以来,已进场交易项目585个。积极探索智慧化评标,实现人工智能与专家评标的深度融合,着力提升智能化评审水平,实现“评标流程自动化、投标文件结构化、功能操作便捷化、评审行为规范化”。开发全流程数字化见证系统,实现电子化交易系统、影像监控、拾音设施等软硬件设施数据自动抓取融合,交易见证报告一键生成,对交易全过程实时记录和存证。上线招标文件智能化自动化检测功能,及时准确发现招标文件中存在的隐性门槛和壁垒,推送至招标人修改完善,实现对招标采购文件自动化、智能化审核。
加强协同配合,监管效能持续增强。联合行政监督部门在全市深入开展招标投标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截至2024年年底,共向纪检监察机关移交问题线索19条、向行政监督部门移交34条,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59人,党纪政务处分8人,发现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64个,建立完善制度68项。开展3次联合抽查,检查项目41个,发现各类不规范问题58个,移交相关部门问题线索3条,发放整改通知书29份,对招投标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形成有力震慑。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建立串通投标预警模型,通过分析招标人、投标人、代理机构的亲密度关系以及投标文件雷同性等指标,实现围串标行为自动监测、预警,为行政监督部门智能高效监管提供条件。
“2025年,我们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服务效率、规范平台运行、维护公平竞争,着力打造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一门不进、一人不找、一趟不跑、一钱不花’的许昌品牌,为落实省委‘四高四争先’和市委‘两融五城四跃升’要求,推动许昌高质量发展贡献公共资源交易力量。”许昌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黄自正表示。(刘彦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宏观经济杂志社 信用中国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用河南 人民网河南 新华网河南 央广网河南 中国网河南 光明网河南 国际在线河南 凤凰网河南 中工网河南 映象网 中华网河南 大河网 和讯河南 国搜河南 网易河南 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