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河南12月28日电(记者 化海臣 实习记者 李禄洋) 因为一碗烩面,郑州烩面企业向方城县“隔空喊话”。
12月14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与方城县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共建“中国烩面之乡”战略合作协议,向方城县颁授“中国烩面之乡”牌匾,引发郑州烩面领军企业震动。
郑州市烩面企业致社会各界的一封公开信
12月19日深夜,合记烩面、76人河南烩面、裕丰源滋补烩面、宴渠老烩面等多家郑州烩面企业,通过“宴渠烩面”公众号,以“郑州市烩面企业”为名公开发表《郑州市烩面企业致社会各界的一封公开信》,认为烩面的起源与成名均在郑州,郑州以外不存在能够获得“中国烩面之乡”称号的地域。目前,记者在该公众号上已经查不到这封公开信。
郑州餐饮界资深从业者刘先生表示,对于“烩面之乡”的地域争议,折射河南烩面产业的“发展渴望”,“烩面之乡”被方城县“夺标”,引发郑州烩面企业的“集体破防”。
郑州VS方城,谁才配得上“烩面之乡”?
上述公开信中写道,烩面的起源与成名地均在郑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郑州市饮食公司旗下品牌合记烩面率先将烩面这个品类呈现于街市,此后,郑州市先后涌现出萧记三鲜烩面、红高粱、裕丰源滋补烩面、76人河南烩面、宴渠老烩面等代表性品牌,拥有数十家店面的连锁烩面品牌不胜枚举。在目前的郑州餐饮业,销售烩面的中餐、简快餐企业有数万家之多,从业人员达数十万,合记烩面、萧记三鲜烩面更是参与了“全国十大名面”评选。
记者注意到,早在2021年7月,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河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中,郑州烩面、方城烩面制作技艺双双入选。
入选河南省非遗项目后,2023年2月,方城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方城烩面产业的实施意见》,把方城烩面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劳务输出、品牌打造相结合,推动方城烩面向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毋庸置疑的是,近年来,方城烩面异军突起,不仅走出南阳,还走向郑州,成为中原名吃,曾获“中国农产品博览会金质奖”“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等殊荣。
据报道,目前,方城县从事方城烩面商家达2800多家,烩面已走出方城,遍布北京、广州、郑州等城市,直接带动就业2万余人,间接带动就业5万余人,年产值约10亿元。方城县还建成全自动化烩面生产线,推出多种盒装系列产品。速食方城烩面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年网络销售量突破100万单。已成为全国知名特色餐饮品牌和方城城市名片。
方城县人民政府基于方城县烩面产业的发展现状,向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申请“中国烩面之乡”的称号并获批准。
方城县获得“中国烩面之乡”称号,对方城烩面产业发展来说是一件大事,对方城进一步做大做强以烩面产业为主的食品产业是一个强大鼓励,必将为方城烩面产业发展带来一次新提升。
方城县获得“中国烩面之乡”的消息传出,触动了郑州烩面餐饮业的“神经”,引发领军餐饮企业集体“抗议”。
目前,对于郑州烩面领军企业向方城县“隔空喊话”,至今未见方城县方面回应。
网友建议,携手共同打造河南烩面知名品牌
有关“烩面之乡”的争议引发网友和媒体讨论,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中国烩面之乡”在方城县挂牌事件发生后,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表示,方城烩面和郑州烩面,河南人民都爱吃。
还有网友建议,方城以县域为主,可称“烩面之乡”,郑州以城区为主,可叫“烩面之都”。
作为“舌尖上的美食”,郑州烩面和方城烩面各有特色。其中郑州烩面以“味道鲜美、汤好面筋”赢得消费者口碑;而方城烩面则以“面筋、汤鲜、肉嫩、焦香”四大特点著称。
也有网友指出,与其争论谁是“烩面之乡”,不如花更多时间和精力相互学习,携手打造河南烩面知名品牌的“新路子”。
郑州和方城都在发力将烩面产业“做大做强”。
2022年3月,郑州发布了《郑州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其中提到,将打造“夜郑州”特色品牌,加强特色美食文化宣传推广,打造国际美食名城,推动“郑州烩面”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黄河大鲤鱼”“烩面”“胡辣汤”等特色美食传统技艺传承和保护。
在2023年12月16日结束的“2023南阳名优特色产品(北京)产销对接会”上,方城烩面作为重点推介的南阳名优特色产品之一,受到了观展宾客的关注和好评。
刘先生认为,从各方反应不难看出,“烩面之乡”地域争议的背后,折射出两地对继承和发扬中原传统美食文化的责任意识,同时也反映出消费者对河南烩面的认同感。以面为媒介,塑造和提升河南烩面在全国范围内的品牌美誉度、知名度,并以此让更多的人关注河南、了解河南、“读懂”河南,应当是各方能够形成的共识和共同努力的方向。
对于此次“中国烩面之乡”称号之争,近期,76人河南烩面负责人史培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管是哪个县,或者是整个河南,大家能齐心协力把烩面推向全中国,烩面馆开遍全国各地,这是大家的一个初心。荣誉是属于河南烩面的,大家应该齐心协力做好这件事。
刘先生说,与其说此次事件是对“中国烩面之乡”荣誉称号的争议,不如说是两地争先发展特色产业,集聚特色产业优势,打响特色产业品牌的一个“缩影”。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宏观经济杂志社 信用中国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用河南 人民网河南 新华网河南 央广网河南 中国网河南 光明网河南 国际在线河南 凤凰网河南 中工网河南 映象网 中华网河南 大河网 和讯河南 国搜河南 网易河南 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