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发展方案》)五年计划的中期之年,能不能抓住当下这一承前启后的关键时间节点,对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方案》明确了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定位内涵、设置标准和程序,并特别强调要大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强化行业产业协同作用,健全完善产教融合激励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要求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计划也在随之扩大。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在深化产教融合上做文章,以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完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产教融合内涵。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加以区别,改变两类研究生同质化的培养现状。侧重需求导向,从服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以及行业需求出发,紧密关注国家动态与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接受程度,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健全信息交流机制,拓宽意见反馈渠道,充分整合学生、教育工作者、相关企业技术与管理骨干、相关行业协会专家等多方主体的反馈意见,在对相关行业企业、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等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应用型人才宏观方向定位以及能够与学校各专业的具体情况相契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双师制”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协同育人效应。双导师制主要指每个研究生配有校外校内两名导师,校内导师侧重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中选拔,地方高校可对教师采取“实践学术制度”,引导教师进入企业开展学术活动以充实自身实践经验;校外导师则从合作单位中聘请师德高尚、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素质较高的行业专家担任。两名导师密切配合、分工明确,有助于使高校的人才培养重心从研究型、学术型向创新型、实践型进行转变。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双导师制的价值与作用,将校企合作作为落实双导师制的主要切入点,在明确不同学科性质和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数据调查、分析、归纳等方式,明确各高校对校外导师的需求量,采取一一配比的方式,达到一个学生拥有两名导师的目标。同时要完善配套的监督反馈机制等实施细则,以考核、奖惩等形式确保双导师制的落实。
搭建校企合作专业实践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校企合作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以及加快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如项目合作、签约合作、长期合作、短期合作等方式,与企业共建专业实践基地。其次,应与企业共同建立健全实践基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明晰各方责任权利,共同商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内容与要求,并加强实践考核评价。再其次,应树立服务企业的意识,强化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主动发挥高校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帮助,如为企业培训员工、协助企业进行项目研发、攻克技术难关等,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效果。
当然,在加强产教融合,赋能专业学位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过程中,政府也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各种政策和制度来引导高校和企业的办学行为,如利用税收减免政策或补贴政策对企业成本进行补偿,以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发布每年的产业政策信息引导校企沟通,委托中介组织构建校企合作信息发布平台。特别是可以通过制定和修订有关法律法规来保障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开展。实践表明,有序开展研究生培养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关键和核心在于校政企三方共同发力。(蔡淼 作者系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宏观经济杂志社 信用中国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用河南 人民网河南 新华网河南 央广网河南 中国网河南 光明网河南 国际在线河南 凤凰网河南 中工网河南 映象网 中华网河南 大河网 和讯河南 国搜河南 网易河南 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