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
中宏网北京1月15日电(记者王镜榕 摄影记者 康书源)据新华社消息,1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讨论拟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决定将《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发往各省(区、市)和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单位征求意见,并研究部署一季度经济工作。
李克强说,国务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接受人民监督,是宪法规定的重要职责。起草好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凝聚各方共识和力量、形成全社会“最大公约数”具有重要作用。要聚焦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回应群众关切,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促进政府工作再上新台阶。
杨宜勇接受中宏网记者独家专访
作为国家高端智库——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常常要参与到报告的起草过程中,那么,这些政府工作报告是如何起草出来的,智库专家又在其中如何开展工作?近日,中宏观察家、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就有关话题接受了中宏网记者的独家专访。
“文件起草的过程并不神秘,这是一个不断凝聚共识的过程。”杨宜勇强调,“就是凝聚集体智慧和集体决策的过程,达成共识后写出来的报告才好操作和落实。”
以下是访谈实录:
中宏网记者:作为国家高端智库专家,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智库专家是怎样具体参与到两会报告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的?
杨宜勇: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中央领导同志都会特别重视实地调查研究,都会特别重视媒体有影响的文章,都会重视各地的人民来信,都会重视两会代表反映的情况。领导把主题和结构确定以后,就要围绕鲜明的观点起草初稿,然后起草组开始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每人需要按分工一般会负责其中一小部分,领导要求很高,既要吃透中央的精神,又要广泛阅读社会上有建言价值的论文,筛选出来后研究消化,结合领导的战略意图写出初稿。比如刘应杰司长介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起草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在总理的具体主持下进行。在此过程中,起草组会将有关专家学者的文章或论著的优秀成果自觉或不自觉的吸收到初稿中。是否合适,最后由领导把关。这是初稿的形成过程,形成之后,领导可能要邀请一些省长、省委书记等来看看,提些修改意见。主要看和实际贴合得怎么样?写得太虚不行。合格的初稿出来以后还会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比如政府工作报告,我们经常在电视上可以看到总理经常专门召开民主党派的座谈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座谈会,企业家座谈会和老百姓座谈会,看这个两会报告行不行?解不解渴,大家都有什么建议等。修改完善后要向中央政治局汇报。根据刘应杰司长介绍:一般是去年12月初成立报告起草小组,12月31日就拿出了报告初稿。之后进入讨论、修改、审议程序。中间经过了多次修改,其中党中央、国务院一般先后要召开四次会议,对报告进行审议讨论。整个周期大约是100天,全过程是相当严肃认真的。
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过程,也是民主集中制的体现过程。这些各方面的意见都会充分吸收,也会现场听取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这些都是中央领导同志亲自组织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再次修改后,总书记和总理还会亲自出面,在两会前征求八个民主党派的意见,把好的建议意见充分吸收。最后必须经过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修改定稿。
像这样的报告的出台会有一个非常标准的流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充分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从而形成最大共识,把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每一年都连续不断地往前推进。总理每年都会对报告提出明确的要求,包括报告体例、内容、风格等,他特别强调报告要创新,要有新思路、新内容;报告要实,要有扎扎实实的工作措施,尤其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和老百姓密切关心的热点问题,必须拿出真正管用的硬措施。
中宏网记者:国家高端智库是个新生事物,公众也很好奇,我们的专家学者们都是怎样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服务的?
杨宜勇: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以来,特别强调对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问题提前研究,超前研究。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习近平强调,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这既为中国智库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也为各类智库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此背景下,建立了第一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也是其中之一。党和国家综合管理部门一般都会在年初,提出一些领导和社会关心的重大问题供智库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汇集起来后会分发25家高端智库选题研究,有是一个题目可能三五家同时研究,而且是背靠背的,不许串通,以保证各家研究成果原创性和质量。这也倒逼我们不断提高各种解决方案的含金量和水平。最后,领导层会在相关方案基础上选择、甄别,有时也可能综合,形成最终的政治解决方案。这些智库服务的举措对提高党和国家宏观决策的科学性非常有帮助。身为国家高端智库专家,一方面非常自豪、非常光荣;另一方面也深深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十分重大,经常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经常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就是落实“决策咨询制度”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学者意见并使之制度化,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宏网记者:能否结合雄安新区的规划出台,谈谈这方面的智库服务情况?
杨宜勇:雄安新区建设规划的课题也是这两年发改委社会研究所参加的一个重点,主要为雄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出谋划策。比如规划过程中,有人说,北京的人可能不愿意去雄安。实际上,现在已经在推动北京的医院去雄安建立医院,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去雄安办学,而且都是北京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中学和最好的小学直接对接。河北省有关领导也都非常重视,前年9月份已经招聘了一批师资,河北省出资,安排在北京最好的幼儿园和最好的中小学实习等。2019年9月,可以预期一批集合北京和雄安优质资源的教育机构将正式投入运营。从而保证雄安的基本公共服务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服务人员等软件,都与北京四城区的水平和质量保持高度一致。2020年以后,未来雄安的孩子可以参加北京的高考,无论是老雄安人还是新雄安人的孩子都是一个待遇,绝对体现公平。按照中央的批复,2019年要推进雄安新区规划政策落地实施,启动建设一批标志性项目,值得我们期待。
中宏网记者:您怎么看雄安新区在改革再出发进程中的特殊地位?
杨宜勇:民间有人道:北有雄安,南有海南。改革开放40年以后,深化改革开放的靓点还有很多。雄安只是其中的靓点之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部署,雄安重要担负疏导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分流使命,同时,也将创新我们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模式。从这个意义讲,建设雄安就是建设未来的城市。所谓“未来城市”,就是指现在没有、未来二三十年中国流行的城市,探索未来应该有的城市样板。雄安要率先树立一个科学样板,其他城市可以朝着这个方向继续探索和学习。因此,雄安是值得期待的“未来城市”试验田。近两年来,雄安新区大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1+N”规划体系基本建立,“1+N”政策体系初步形成,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四梁八柱基本完成,2019年雄安新区发展将从顶层设计阶段转向了实质性的开工建设阶段。
中宏网记者:今年是改革再出发元年,也是建国70周年,展望未来,您怎么看待我们国家发展前景?
杨宜勇: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相信未来4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再出发,会和前四十年一样精彩,而且会更加精彩!2030年左右,中国GDP总量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均GDP也在逐渐追赶美国。现在中国:美国的人均GDP大约是1:5和1:6的关系。各种测算,2050年中国人均GDP大约4到5万美元,美国大约6到7万美元,届时人均GDP会缩小到一倍以内,会越来越接近。我相信上个世纪末,美国预言家说的: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这一点不会有错!
尽管前景光明,但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中国要有足够的韧劲、耐力和智慧才能赢得未来。首先我们对2019年形势的复杂性要有充分的研判,同时对自己的发展能力要有足够的自信。我以为理想的中美关系应该是兄弟关系:第一位就是亲兄弟明算账,第二是既要竞争又要合作,才可能真正实现共赢。中国人的命运不是掌握在别人的手中,而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是我国重大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的基本依据。习近平总书记说:在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现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中宏网记者:您怎么看待实现这个目标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杨宜勇:所有的困难都是暂时的,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还是比较乐观的。中国有句古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未来四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可能正是这样一种写照。中国人首先要自立。关键还在撸起袖子加油干。未来改革开放的命运依旧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只要我们加大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比如我们现在向全世界销售核电技术和太空技术,高铁技术和地铁技术,以及帮别国修水库,修高速公路等。现在还在和俄罗斯研究C929,并有望联合生产,从而向全世界卖飞机。这些都是破天荒的,都将成为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勇立潮头、奋勇搏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宏观经济杂志社 信用中国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用河南 人民网河南 新华网河南 央广网河南 中国网河南 光明网河南 国际在线河南 凤凰网河南 中工网河南 映象网 中华网河南 大河网 和讯河南 国搜河南 网易河南 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