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拼多多、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宣布全面取消“仅退款”,引来众多商家欢呼“终于不用白打工了”。从4年前横空出世到如今被电商平台集体叫停,“仅退款”从行业标配沦为历史遗物,如此反转意义深远:这是电商行业告别低价内卷的一大步,是对市场秩序的一次重要修复。
2012年,淘宝推出“七天无理由退货”,掀起了电商售后服务的第一次革命。2021年,拼多多将规则推向极致——消费者无需退货即可直接退款,淘宝、京东、抖音、快手纷纷效仿,“仅退款”被视为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有力举措。随着时间推移,这一规则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不仅引发商家强烈不满,更冲击电商行业健康生态。
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更有力的售后保障,这是“仅退款”规则的初衷。在理想化的设计中,这一规则能够让消费者告别繁琐的退货流程,快速获得退款,极大降低维权成本,同时对商家形成一种约束,促使其提升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但在实际运行中,这一规则却被部分人恶意利用,与初衷渐行渐远。
对商家而言,“仅退款”的滥用给他们带来了沉重打击。有人穿旗袍拍完毕业照后退货,有人用坏商品后申请退款,“职业退货师”靠运费险差价月入过万……“仅退款”引发的乱象层出不穷,中小商家叫苦不迭。他们本就处于市场竞争的弱势地位,微薄的利润难以承受频繁的恶意退款,一些商家甚至因此濒临倒闭。相关数据显示,品牌店铺的退货率从2021年的24%涨至2024年上半年的35%,部分电商平台的退货率更是一度高达60%,“仅退款”衍生的社会成本不断外溢。
从行业竞争角度看,“仅退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电商行业的内卷。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吸引消费者,平台纷纷将“仅退款”作为争夺用户的内卷工具,使得商家不得不陷入低价竞争的漩涡。为了降低成本,一些商家只能牺牲商品质量和服务,导致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商品和服务质量下滑,消费者体验也受到影响。此外,过度偏袒消费者的“仅退款”,也会使商家与用户之间产生信任裂痕,平台形象也因此受损。
电商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粗暴的“仅退款”祸害匪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相关管理部门明确表示,对平台滥用仅退款规则造成商户货款两空的突出问题进行治理。如今,电商平台集体行动,跟“仅退款”说再见,标志着行业竞争重回价值战的正轨。
淘宝新规实施后,“仅退款”总量下降30%,异常退款拦截率提升3倍。京东试点“先享后付”,通过信用评估降低交易风险。1688对诚信买家补贴退款,商品无需退回。福建茶叶商家林先生表示,取消“仅退款”后,恶意退款减少40%,每月节省物流成本超2万元。诸多事例清晰表明,“仅退款”取消后,价格战不再是电商的竞争逻辑,平台将经营重心转向商品品质和服务体验。商家利益受保护,消费者权益有保障,在多赢局面中,更容易引导行业回归良性竞争、提升发展质量。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良好的消费环境是买买买的流量池。以取消“仅退款”为契机,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提升消费品质、提升服务质量,让消费者敢买、商家敢卖、平台敢担责形成良性循环,消费需求将持续释放,经济活力将持续上扬。(丁新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宏观经济杂志社 信用中国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用河南 人民网河南 新华网河南 央广网河南 中国网河南 光明网河南 国际在线河南 凤凰网河南 中工网河南 映象网 中华网河南 大河网 和讯河南 国搜河南 网易河南 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