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淅川,别具韵味,大地五彩斑斓,“南水”蜿蜒流淌。畅游渠首淅川、诗画丹江,您可以在中原“海”边看海鸥翱翔,在丹江岸边品鲜鱼盛宴,在采摘园尽享收获的喜悦……
一库清水,造就了好山好水好生态;美丽淅川,成了宜居宜游宜业的稀有之地。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
近年来,淅川县聚焦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在水源区保护、统筹水资源利用、移民搬迁帮扶、乡村振兴等方面持续转型发展,实现水清、村美、百姓安乐的景象。
生态美 山川处处披锦绣
“十年树木皆辛苦,一朝失火前功弃,请您不要携带火种上山……”小喇叭一响,就知道护林员石俊侠来了,他可是淅川县大石桥乡的“名人”。
“小石,进屋喝点儿茶再走。”刘大爷在村口招呼着。
“不了大爷,还有好几个村得去,记着别带火种进山!”石俊侠回应。
“中,肯定不带。”刘大爷斩钉截铁地说,“你来得勤,大伙都知道得爱护这林子,现在都有防火意识了。”
跟刘大爷告了别,石俊侠继续到村里宣传去了。自小长在丹江岸边的“70后”石俊侠,是淅川县大石桥乡刘家沟村人。2005年,他成了一名公益林护林员,一干就是19个年头。
“我们这里的山重度石漠化,种树前需要把石头炸碎,垒成窝,从山下一筐筐挑来土,再把树栽上……”石俊侠用手比画着说。没有路,挖掘机上不了山,那就人工挖沟,人工抬树;没有水,小苗不好活,那就自创“酒瓶滴灌”法,让水慢慢渗入。
“在石头缝里种树,造一片、护一片,林子才能活一片、绿一片,丹江水才能清一点、甜一点。”石俊侠看着大伙齐心协力筑起的“绿色长城”,心中满是自豪。
通水10年来,淅川县发扬蚂蚁啃骨头精神,全力向石漠化进军。创新合同化造林方法,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0多万亩,沿库区打造5000亩以上石漠化造林点12个,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县石漠化治理任务,打造环库生态隔离带,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45.7%提升到61.7%,库区绿色屏障初步形成。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淅川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理念,采取水系连通、生境营造、植物群落修复等措施,累计修复湿地2.5万余亩。在保护区核心重点区域架设高清监控探头20余套,布点触发式红外相机70台,运用“河南一号”遥感卫星、无人机定期航拍重要区域的正射影像,初步实现“天空地”立体协同,提升管理效能。“每年2万多只鸟类在这里栖息,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的数量、种类连年增长。”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王阳介绍。如今,该保护区已成为我国候鸟重要栖息地。
人居美 乡亲迎来好光景
山变绿、水变清,“生态幸福实景”不断上新!
沿着环库公路,滨海大道的既视感,扣动着游客的心弦。倚库而建的原始乡村,也迎来了它的“绿色蝶变”。
不信你看,不远处一排排鳞次栉比的“海景房”依山傍水——淅川县香花镇柴沟村到了。
“背靠大山,面朝水库,全村都被‘堵’在沟沟岔岔里,刨着几分薄地‘望天收’,没几个人走出过大山。”谈起过去,柴沟村党支部书记孙中彪感叹道。
一条近20公里的崭新柏油路连通了村里与山外的世界,设施完善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让乡亲挪穷窝、换新颜。荒山变果园、乡村变景点。随着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村里“绿、亮、净、美”的生态环境,“网红”柴沟迎来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使风景如画的柴沟,焕发新生。
漫步淅川县环库区生态廊道,火红的枫叶、金黄的梧桐、浓绿的香樟……绘成缤纷的渠首景色。让人不禁感慨:“丹江林绿水美,空气清新,真令人心旷神怡!”
淅川不但有“绿值”,更有“颜值”。近年来,淅川县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大力推动林旅融合发展,推动“为林而林”向“为游而林”转变,营造“城市园林化、荒山森林化、乡村林果化、道路景观化”的森林城乡格局。
在县城,通过实施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的城市更新行动,先后实施棚改项目23个,改造老旧小区28个、市政道路10条,新建道路20条,打通断头路4条,新建综合公园5个、停车场10个,增加停车位2150个,老城区展露新颜,县城北区人气集聚,县城南区雏形初显,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
在乡村,以“村庄美、庭院美、心灵美”为重点,成立以乡亲为主体的理事会,不搞大拆大建,逐家逐户定标准、出方案,推行小规模、渐进式微改造,全员参与、全民共享,充分挖掘农耕文化的深刻记忆,形成一户一景、景景不同的特色。“大邹庄”“大关帝”“大磨沟”等“样板村”建设快速推进,辐射带动效应加速形成,打造了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乡村。
人心美 移民故事“世代传”
“南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北方,滋润着一座座干涸的城市;一渠清水,是一部厚重的历史,记载着朴实善良、平凡而伟大的付出;是一座精神的丰碑,铭刻着奉献的力量,留存着可歌可泣的情怀……”90后教师王海洋说,“我家在厚坡镇,十多年前,村里来了一群移民,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王海洋是淅川县第一高级中学“清北班”的一位班主任。从业十多年来,他的开学第一课,总要和同学们讲讲“移民”的那些事。
移民故事融入课堂,移民故事激励前行,在淅川移民大爱报国、忠诚担当、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下,美德少年涌现淅川城。
淅川县第一高级中学毕业的张晓茹家紧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中线工程通水以后,她利用节假日宣传环保知识,清理南水北调干渠生活垃圾,开展植树活动,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护水队伍,被评为全国首批“新时代好少年”。增肥为父亲捐献骨髓的大爱大孝好少年张宸轩;哈尔滨“冰城”勇救落水老人的姚烨城……
层出不穷的淅川好人,离不开这里淳厚的民风与道德文化土壤,也是淅川县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健全褒德崇善机制的结果。
近年来,淅川县按照一月一主题一活动设计,各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借助清明节、劳动节等重大节日,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宣讲身边好人故事”等活动,潜移默化引导群众爱党爱国、孝老敬亲、向善向好。
同时,建立健全村民公约、户容户貌提升等规章制度,倡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巩固提升新民风建设成果。采取制作版面宣传先进事迹、奖励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等方式,让先进人物精神上得荣誉、物质上得实惠。如今,乡风文明深入淅川每一个角落,淅川县已建成省级文明镇4个,国家级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2个。
教化无痕,润物无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432公里总干渠里的丹江水,奔涌北去;南水北调移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心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淅川建设,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李格谣 高帆 杨振辉 李金杭)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宏观经济杂志社 信用中国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用河南 人民网河南 新华网河南 央广网河南 中国网河南 光明网河南 国际在线河南 凤凰网河南 中工网河南 映象网 中华网河南 大河网 和讯河南 国搜河南 网易河南 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