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县育才学校学生通过人工智能、模型编程等课程,近距离感受智能科技的魅力。苗育才 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生正在智慧教室上课。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濮阳县第三小学学生在上人工智能课。
AI辅导员、AI助教、智慧教室、智慧成绩单……人工智能+教育,正快速在大中小学教育场景里铺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近日,河南省教育厅印发《河南省“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推进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教育强省建设。
从课堂到课后,从课程设计到教育管理,人工智能正悄然重塑教育格局,带来变革契机。人工智能+教育,能“+”出什么样的新未来?“AI风”又将如何重塑教育场景?在技术新变量带来的变革里,我们该如何与人工智能同行?
智慧
对症下药,教学心中有“数”
“黛玉,你能给我讲讲你所生活的时代吗?”4月15日,周口淮阳阳光学校AI部教室里,学生们正通过屏幕与《红楼梦》里的林黛玉AI形象对话。点击屏幕上的词汇或段落,调用AI助手的即时朗读、文学赏析与语义解释等功能,突破阅读难点。“听黛玉讲《红楼梦》,学习也变得不那么枯燥了”。
数学课堂上,通过OCR识别技术,老师在智慧黑板上,用手指快速勾勒出立体几何图形。轻触屏幕,立方体随机被旋转、切割、堆积,内部棱线与三视图动态呈现,实时观察三维结构的变化。
曾经熟悉的课堂正悄然发生变化:老师化身“科技达人”将人工智能融入教学,在AI辅助下,孩子们与“李白对诗”、与“爱因斯坦讨论相对论”,传统课堂焕发出的新活力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效率也高起来。
回到家中,AI身影依然伴随。郑州市民吴女士的儿子今年刚上小学三年级,每天回家,他都主动要求跟Alex老师来一场口语对话。Alex老师并非真人,而是一位AI家教。屏幕上,他热情地与孩子打招呼,并提示孩子今天口语对话的重点单词,他口音标准,耐心十足,如同一位有条不紊的专业家教。
走进大学校园,人工智能正在和教育碰撞出不一样的智慧“火花”——
在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校构建起基于全方位数据智能处理的“教学管评用”五位一体的教学新生态,采集教学全流程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及时预警,教学“心中有数”,学业评价也更加科学。
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师们依托智能化智慧教室与教学融合平台管理系统,利用AI摄像机实时分析课堂上学生的表情、动作等多模态数据。
“火花”之后,有哪些变化?
“人工智能的介入,可以满足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背景之下,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郑州轻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黄伟看来,相比传统课堂“大水漫灌”式教学和“经验式”教学,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AI助教”帮助老师精准知道学生“病症”出在哪里,而后“对症下药”;同时,根据知识图谱和学生画像,系统智能分析诊断学情、智能推荐相应的学习资源和活动,为学生规划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多元
AI赋能,创造更多可能
“我的机器人可以为国内外游客们答疑解惑”“我的设计拍照就能翻译”……4月16日,在郑州群英中学社团课上,学生们拿着平板,讨论、设计、编写程序,指挥机器人进行语音互动,“听从”特定指令,完成拍照、走路、语音输出等活动。
“借助人工智能创新教育产品,融合图形编程技术,进行充满趣味与挑战的编程学习体验。”教师马娟告诉记者,从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生活相关的话题入手,通过直观的图形化模块代替复杂代码,降低编程门槛,让零基础学生也能轻松上手,在趣味任务中逐步掌握编程思维,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看待身边问题,学会用编程解决实际问题。
走进郑州群英中学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同学们正在为非遗翻译机器人进行检验改进。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学生们设计出能听会说的语言翻译机器人,并在检验过程中不断总结改进,希望把它用于区域非遗文化介绍等领域。“既帮学生形成综合思维与创新意识,又能够树立保护家乡非遗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
学校开设七年级综合实践课、八年级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课,开展AI进阶提升课程,促进了学生的AI素养提升。“激发学生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原理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鉴赏力、理解力与创新力,也让学生在传统课堂之余体会到不一样的乐趣。”马娟说。
普惠
资源共享,打通“最后一公里”
戴瑞珍是濮阳县第五小学的语文老师,备案时打开智慧教育云平台,点一点,丰富的学科资源、学科工具就能“帮忙”完善备课课件。
平台上,集成24类教与学应用,为全县提供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优质数字资源近20万条,中考高考全科精品题库300余万套、试题资源1万余道,成为全县40多所初高中学校(特别是乡镇校、薄弱校)的日常教学应用“宝库”。
“网上的资源开放度和适配度并不是很高,备课找资源,花费大量精力。”戴瑞珍说,现在不仅提升了效率,通过备课资源也能看到其他学校同样知识点的授课方式和角度,受益很大。
近两年来,濮阳县通过教育数字技术的应用,优质资源持续导入,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户缓缓打开,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像课堂上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的随堂练习,学生作答完我就可以在系统上看到全班每个学生的作答情况:哪些同学掌握了,哪些没有掌握,没有掌握的有没有典型错因,等等。这些一目了然。”濮阳县第一中学教师孙琲非常高兴,借助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进行教学诊断,对教学进度和内容科学安排,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但在几年前,受限于配套软硬件和城乡地域时空限制,这样的教学场景想都不敢想。如今,利用数字技术,濮阳县教育实现弯道超车。
2023年,濮阳县启动智慧教育项目建设,搭建起“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完成基础设施迭代升级。截至目前,县直19所、乡镇89所学校基础设施已进行全面优化,全县近22万名师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可能
未来已来,与人工智能同行
当AI风刮进校园,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教育改革。这背后,离不开从国家到地方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而做出的努力。
早在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2024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确提出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今年,各地方政府迅速行动。除河南外,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
在业界看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通过技术手段重塑教育生态的各个环节,推动教育从标准化向个性化、从单向传授向协同创造、从封闭系统向开放生态转变,教育范式将发生根本性变革,个性化学习成为核心。
“AI应用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使学生能够获取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教师也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教育创新中。”科大讯飞大课堂产品线负责人郭红杰介绍,通过技术引领赋能教育,通过应用立地,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
郭红杰认为,人工智能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上有着巨大潜力。借助人工智能,可以打破地域壁垒、时空限制,将一线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山区,实现教育普惠。
有机遇,也有挑战。
业界认为,如何有效保护学生个人信息、创造安全学习环境,成为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AI技术引入课堂对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全面革新,教师们该如何应对?郭红杰建议,将AI融入教学流程时,要设计合理的环节,让AI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同时,加强人机协作,AI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为教师提供教学决策支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仍然是教育的核心。
“老师与AI协同合作,老师是设计者和导航者,AI是辅助者,一起为孩子们创造更有深度、更具想象力的学习旅程。”郭红杰说。(记者 樊雪婧)
专家观点
AI超能教育通向新认知文明
人类正在走向一个全新的学习文明。在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下,传统教育那种线性、标准化、以年级加教材为中心的模式正被全面打破,转而诞生出一个全新的教育演化系统。这个系统由生成式认知建构、非线性跃迁路径与个体化智能模型所驱动,它不再以教科书为中心,而是以认知的兴趣激发、情境交互和自我反馈为主轴,推动学生在认知场域中自由迁移、持续跃迁。
在这个未来图景中,人工智能不再是工具,而是认知的激发者、学习的共创者、思维的重塑者。我们正在接近认知奇点前夜——个体通过AI辅助,不再按照传统的时间节奏学习,而是以兴趣为引导、以智能伴随为支撑,可能在一小时内达成传统教学一周无法实现的深度与广度。教育也因此从学校中心的阶段式学习,转化为全生命系统协同成长的嵌入式认知体验。
与此同时,这一场AI驱动的教育革命,也暗藏着一系列系统性挑战与结构性风险:
教师角色异化的危机:AI确实可帮助教师减负,如自动批改作业、数据分析学生能力、提供分层教学建议等,但若教育者对AI产生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其自身创造力、感知力与教育情怀的退化,从引导者沦为流程化操作员,形成教学能力反噬现象。
家庭关系的情感断裂:家庭AI助教固然能提供高质量陪伴与学习帮助,但若父母将教育责任完全交由AI,可能造成亲子关系的稀释、情感连接的断裂,甚至形成教育外包的冷漠结构。
新型社会不平等的生成:未来不同群体之间将不再仅仅是物质差距,更将出现AI教育能力差——即是否有能力理解、配置和善用AI辅学系统,进而引发教育数字鸿沟与算法化社会排除。
认知幻觉与价值空心化:AI生成内容可能包含幻觉式知识、情境失真,若无人本价值的引导与哲学思辨的支撑,教育可能变成算法筛选加排序塑造的流水线,导致认知扁平化、判断力退化与文化根基的松动。
因此,教育的真正转型不应只是技术的堆叠,而是教育哲学、价值体系与认知模式的同步重构。要在教育系统中植入人机共育、道技融合的深层理念,构建双脑协同的教育机制:人脑关注思维、情感与价值,AI则承担知识生成、数据处理与即时反馈;学校承担人格引导与情境引发,AI负责内容扩展与精准匹配。家庭端,则应建立父母AI共学机制,让AI成为情感共育的桥梁,而非冰冷阻隔。
未来的教育不应是AI取代人,而应是AI成就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设定清晰的边界与价值引导机制,将AI置于以人为本的服务框架中。
为此,我们必须引入东方哲学的深层智慧,构建融合问行合一、天人智一、虚实融一的新教育范式:
问行合一强调认知即实践、思维即行动,拒绝机械灌输与碎片化应试,代之以基于问题的探索式教育。
天人智一体现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的深度协同,鼓励在AI反馈中发展超越工具的共演式认知。
虚实融一则代表数字空间与现实世界的深度交融,使教育成为跨界、跨域、跨时空的生命体验网络。
最终,AI与教育的融合并不只是为了教得更快,而是为了认得更深。它通向的不是一个更高效的学习系统,而是一个跨越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融合感知与创造、链接个体与宇宙的新文明。教育的终极使命,也将由传授知识转向觉醒智慧、唤醒生命。(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 沈阳 记者 师喆)
《河南省“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到2027年,全省基本建成人工智能领域高质量人才培训体系、课程体系和高标准学科平台,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布局。
打造若干助学、助教、助管、助研等特色应用模型,建设一批场景化人工智能创新基地、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与实训(实习)基地。
推广人工智能在教师备课、课堂教学、教学与学情分析、作业管理、答疑辅导等教学全场景的应用。
探索AI情景式教学,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创设模拟仿真实验空间和实践环境,有效支撑教师实验实践教学。
鼓励学校基于图像分析、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学生学习成效智能分析与评价。
重点探索数字化赋能校园安全管理。建设高校数智“一站式”学生社区、AI辅导员等数字化育人载体。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宏观经济杂志社 信用中国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用河南 人民网河南 新华网河南 央广网河南 中国网河南 光明网河南 国际在线河南 凤凰网河南 中工网河南 映象网 中华网河南 大河网 和讯河南 国搜河南 网易河南 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