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东西前看测评”如今已成为许多消费者的日常习惯,了解其他人的真实使用体验后,不少“选择困难”的消费者不再纠结,购买前后的预期落差也被“治”好了。然而,有个别商家盯上了第三方测评拥有的话语权,意图把测评变成自家产品的广告,甚至是攻击竞争对手的武器。近日,江苏苏州一法院披露了一起测评公司“捧一踩一”的典型案例,最终裁定其存在虚假宣传,引发广泛关注。
从案情经过来看,测评公司的套路主打一个“绵里藏针”“浑水摸鱼”。其选取了市面上8个品牌的防晒衣进行对比,看似公正客观,实则暗中推广有利益关系的品牌,并暗贬竞争对手的产品,有意引导消费者做出选择。尽管违法情节尚不严重,但测评文章使用的相关数据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片面披露信息误导消费者,因而被认定为虚假宣传。这一判决具有典型意义,一方面,在合理范围内维护了竞争秩序;另一方面对“第三方测评”这个新兴领域提供了可参照的司法规范。
消费者为何青睐第三方测评?网络空间信息冗杂,各路广告“堆叠滤镜”,不少人无暇了解真实情况;产品型号和功能五花八门,折扣和红包迷惑性强,消费者很难做到按需选购;网络购物作为重要的消费渠道,存在一定的试错成本。第三方测评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中立的“使用者视角”,确实帮助许多消费者买到了心仪的商品,也有助于维护良性的竞争秩序。
然而,随着第三方测评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参与者越来越多,部分测评也有向广告转变的趋势。有博主“分享种草”,实则与商家合作“拿提成”;有博主看似“拔草避雷”,亦是充当了网络水军的角色,变相攻击抹黑竞品。相比以直接推荐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商业广告,此类手法更加隐蔽,却能在社交平台上获取较高的曝光度,帮助博主打造“权威”人设,避免人为限流。更有网友总结了这类“软广告”的规律:选取的品牌一定要多、知名度高的大品牌放在前面吸引用户点击、夹带的“私货”放在中间位置用大篇幅图文推荐……层层设套,让人防不胜防。
客观真实是第三方测评的“生命线”,亦是市场竞争的底线红线。以商养测、隐形拉踩,或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些越界的行为将第三方测评变成了一门“灰色生意”,更可能陷入恶性竞争的循环,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双11”临近,中国消费者协会10月14日发布消费提示,敦促各“第三方测评”营销主体恪守公平诚信原则,同时引导消费者理性审视消费需求,切勿迷信“种草”流量。
消费市场的秩序需要我们共同维护,管住“夹带私货”的手,鼓励发展客观、高质量的测评内容,方可让消费更加舒心放心。(默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宏观经济杂志社 信用中国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用河南 人民网河南 新华网河南 央广网河南 中国网河南 光明网河南 国际在线河南 凤凰网河南 中工网河南 映象网 中华网河南 大河网 和讯河南 国搜河南 网易河南 东方今报